來源:中國紡織報
從1999年以96萬元資金和6臺舊設備開發高精度無機械波羅拉起家,到如今紡紗主機市場份額在山東、河南等多個紡織大省占據大半江山,同和紡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14年的歷程不僅見證著同和在創新道路上不懈追求的足跡,更是紡機企業轉型升級最有力的詮釋。
在2013年剛剛過去之際,同和曬出了一份堪稱驚艷的成績單:2013年,同和公司羅拉、搖架、集聚紡裝置三大核心專件及系列棉紡細紗機、系列棉紡粗紗機、系列毛紡細紗機等三大主機產品銷售都實現了重大突破,完成銷售6億多元,利潤6000多萬元,銷售同比實現翻番,利潤增長幅度達200%。近日,記者采訪了同和公司董事長崔桂生,深度了解同和成績單背后的故事。
記者:2013年,同和銷售同比實現翻番,利潤增長幅度達200%,您認為同和取得這樣值得驕傲的成績主要原因是什么?
崔桂生: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得益于我們的成功轉型。從2008年開始,同和公司就確立了第二次創業的戰略,從紡機專件領域轉入粗紗機、細紗機等高端紡機主機領域。確定轉型戰略后,同和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更好地發揮產業鏈資源中的羅拉、搖架和集聚紡的優勢,同時充分挖掘了同和現有品牌和技術研發潛力。
在轉型中,同和堅持不打無準備之仗,不做無準備之事的風格,做任何事都事先做到看清、想清、算清、準備好。同和每開發一個產品都要樹立一個世界級標桿。比如,同和羅拉產品的標桿就是德國青澤的羅拉,搖架產品的標桿是德國緒森搖架,緊密紡產品的標桿是瑞士立達、日本豐田。當一個產品推向市場賺錢后,再做第二個產品,因此,同和公司產品推向市場后,都是賺錢的,并且能與世界頂級品牌平分秋色。
記者:企業轉型升級離不開創新研發,長期以來,紡織企業都在積極尋求途徑力求在創新上有所突破,同和作為成功轉型的企業,在這方面有何心得?
崔桂生:我認為“只有破產的企業,沒有破產的行業”,因為有創新。同和公司提倡五個創新——思想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行為創新,公司設立員工創新獎勵基金,每年拿出銷售總額的3%,實行月月創新評審。公司每年在預算中列支銷售收入的5%作為新產品研發經費,“成功是個人的,失敗是公司的”,允許失敗,允許反復試驗。此外,專門設立了“同和諾貝爾獎”,即同和諾貝爾發明獎、同和諾貝爾創新獎、同和諾貝爾貢獻獎、同和諾貝爾模范獎、同和諾貝爾團隊獎,2013年獎金29888元,每年遞增10000元。同時,公司還與東華大學、江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與安徽華茂、山東魯泰等國內知名紡織企業強強聯合,搶占行業技術制高點。
記者:面對2014年,您認為同和將迎來怎樣的發展環境,同和公司會有哪些調整?
崔桂生:目前,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國內經濟轉型升級遇到瓶頸,紡織行業大批企業都到了優勝劣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未來3~5年的行業大洗牌,同和有足夠的實力、信心堅持下來,繼續堅守紡織機械,堅守就能成功。
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競爭是全方位、立體型、360度競爭,拼的是企業的整體實力、綜合素質。13年來,同和時刻未雨綢繆,備戰備防,毫不松懈,為應對危機儲備了充足資源,實施創新、升級、變革,心無旁騖打造現有產品,讓用戶取得競爭力。
記者:2013年,同和贊助了首屆全國紡織行業新聞獎,第二屆全國紡織行業新聞獎也由同和贊助,這表明,同和一直熱心行業公共事業。請介紹一下同和參與行業公共事業建設的一些情況。
崔桂生:同和公司之所以取得成功,取得現在的世界知名品牌和地位,離不開時代賦予的機遇,更離不開各級政府、各級協會的關心支持。因此,飲水思源,積極參與行業公共事業是同和義不容辭的責任。2012年3月18日,同和公司協助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在江蘇常州舉辦了第四屆第三次理事擴大會議;2012年12月,同和公司承辦了首屆全國紡織行業新聞獎。為繼續支持民族紡織行業的全面進步,早日實現紡織科技強國、品牌強國、可持續發展強國、人才強國的紡織強國夢,同和繼續承辦了第二屆全國紡織行業新聞獎。同和會繼續關注行業公共事業的發展,時刻準備用自己的行動、能力去為行業進步作貢獻。